
方以智(1611--1671),字密之,号曼公,又号浮山愚者,又有鹿起、行远、五老、墨历、木立、极丸、浮庐等别号,安徽桐城人。明清之际思想家、科学家。少年时代和陈贞慧、吴应箕、侯方域等参加“复社”活动,有“明季四公子”之称。崇祯进士,任翰林院检讨。清兵下广东,出家为僧。康熙十年,赴吉安谒文天祥墓,卒于道,得年六十一岁。以智少年好诗文,与钱秉镫(字澄之,著《田间诗学》、《田间诗集》等)、周歧等人立泽社。后受业于王宣(字化卿,号虚舟),王氏著《物理所》,启发以智日后著《物理小识》。明崇祯十三年(1640)进士。翌年著《通雅》;崇祯十六年著《物理小识》。明亡后南赴广东。桂王于肇庆称帝,方以智任詹事府左中允,充经筵讲官,后因太监王坤专权而辞职,浪游桂林。清兵入广东后,方氏遭通缉被捕,许于梧州出家为僧,易名弘智,字无可,号药地。后又返桐城浮山。著作有《物理小识》、《通雅》、《药地炮庄》、《东西均》、《药地炮庄》、《浮山文集》等。
方以智对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物理、生物、医药、文学、音韵等都有研究。为学强调“质测”(实验科学)知识,主张“寓通幾(哲学)于质测”。已接触明末自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,但不满基督教神学,批判西学“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幾”,认为“一切物皆气所为也,空皆气所实也”(《物理小识》),反对宋明理学“离气以言理”、“离器以言道”;提出“宙(时间)轮于宇(空间)”的见解,认为空间与时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,宙即在宇中,宇即在宙中,整个宇宙也都是物质的。他在《东西均》中,提出了著名的“合二而一”的命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