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民俗 >> 正文

吴敏树:辨韩子对禹问

作者:皖江 时间:2008-04-22 点击数:

吴敏《柈湖文集》 查昌国校点

韩子作《对禹问》,直以孟子“天与贤”、“与子”之言,为求其说而不得,从而为之辞。孟子所称之避,皆有事实,又有其年与地,岂为之辞乎?论古者当就其事而思求古人之心,不可以一时所见辄持一议以非之。然非代古人而处,确知其必有如是者,不能得也。

初,之被举而登庸也,即举治水,卒夷洪水之难,弼成五服声教。讫于四海,之为功于生民莫大矣,而之子又非贤才,故袭迹而禅天下于,无可疑者。至之子既贤,似可无禅矣,然之心必得如之禅而后安也。

韩子之言曰“以传子为虑后世”也,其果然乎?夫圣人之取天下也,皆不得已也。不得已而受之不得已而受之。古也传子,今也传贤。谓传子可为世法者,亦必有不得已焉,而后反之其初其可也。今也同朝之贤圣,幸尚有存,而又所与同治水,成天下之大功者,则之心以为天下必当归于,而天之必与以天下也。虽贤固不若,传贤虽非正法,而有之贤,且有大功,固不可谓传贤之事不可复行也。以此求之,之必传天下于决矣。

虽然,吾又以知之不受天下,较之而又甚也。何也?之子不贤而贤,则传子可复也。又宜知已之贤不如,而功亦不如,吾意韩子所谓“虑后世者”,即之为也。葢之初命,而之辞让,必将曰:“君之子贤,臣又弗能任天下,请传之以为后世法。”固不听,而必荐之于天,弗能禁也。欲去相而早避之,更不听也。必又将请曰:“君必授臣以天下,君之子贤,天下必不归臣。往者,阳城之避,皆去天下以让嗣子,万一臣不幸而当其日,请效其事。若天下自归者,请令必受之,无以君之授臣为辞。”夫如是,亦不能无以许也。何者?之避,固欲天下之归嗣子,而嗣子受之也。然则之授之终让,之竟立,皆有以自处矣。

葢此事可疑议者有三焉:递禅而无已,则觊觎必生,祸乱必起,圣人自当早为之所,不容避嫌而长乱一也。之贤,不能坚让于前,而犹循之迹二也。幸天下之归已,公违父命而立,何以为贤能敬承父道三也。故揣其情事,以为必出于此,不然则皆无以解也。夫之求得而禅之,以之圣,固无虑其后也。之功大而又禅之,又以之在之时与已共功而又欲禅之,果天下皆归于亦无可禅者矣。

古之为天子者,必得诸侯之归,虽禅也而成之,仍在诸侯,亦不足为多虑也。若以“之传子为虑后世”,而无授之事,则羿之祸即起于再传之后矣。又谓何哉?

版权所有: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
联系地址: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128号 联系电话:0556-55003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