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少舫(1920-1986),黄梅戏小生。江苏南京人,祖籍河北。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
他原为京剧演员,抗战初期,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六的黄梅调班同台演出,各演半场,因人手不够,演员王少舫也演了黄梅戏。大约在1940年,丁老六再次邀王少舫搭班演唱黄梅戏,王少舫只演了一段时间,并未正式转班唱黄梅戏。这次演出,王少舫演的是配角,但他的唱、念、做,却给安庆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1950年,他正式改唱黄梅戏,参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团。参加“民众”后,由于他善于接受新事物, 解放后新改编的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宝莲灯》、《白蛇传》,都用新改编的唱腔来演唱,并采用灯光、布景新的表现手法,演出轰动安庆。
1952年应上海之邀,与潘璟琍合演《天仙配》中《路遇》一折。他所扮演的董永,得到上海观众的一致好评。1953年,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,此时王少舫还在安庆“民众”,但他却同省黄梅戏剧团的同志一道,参加了赴朝慰问团,冒着枪林弹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。从朝鲜归来不久,王少舫便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。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,归来不久,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。
1955年与严风英合拍第一部黄梅戏电影《天仙配》,这部电影使黄梅戏走向全国,走向了世界。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,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,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,韵味无穷,开创了“生行”唱腔一条新的路径,为黄梅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,为后人争相摹唱。代表剧目有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宝莲灯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韩宝英》、《无事生非》等。在这些剧目里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,如《天仙配》中的董永、《女驸马》中的刘文举、《韩宝英》中的石达开、《无事生非》中的侯爷、《陈州怨》中的包拯等,尤以董永最为成功,把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,刻划得栩栩如生。董永这个人物,已成为他的代表作。其次是包拯,包拯属“净行”(花脸),王少舫与编曲共同设计出一套花脸唱腔,填补了黄梅戏没有花脸唱腔这一项空白。《陈州怨》的包拯属净行,王少舫与编曲共同设计出一套花脸唱腔,填补了黄梅戏没有花脸唱腔这一项空白。
|